北京真的是美食荒漠吗?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身边的朋友这么吐槽,紧跟其后的便是正反双方的一场云斗殴,一气乱拳,却打不到重点。所谓荒漠,其实是我们对于馆子的出品不稳定、平民美食的缺乏、吃顿好的需要花费的时间和成本太高……对于每个身居北京的人来说,无法在清晨上班路上随时走进一家小店,踏实的吃碗豆浆油条,才是吐槽的原因。
还好,关于北京美食的槽点,都被庄雅婷一一精准列出,我们可以边笑边点头的看完这篇,再继续绞尽脑汁的想下一顿去哪吃。
饕客show
庄雅婷
媒体人,生活方式研究者,专栏作家,《那些有伤的年轻人》、《我有一个朋友》等畅销书作者。
你会因为吃得不好而生气吗?甚至有点想哭?
我以前看见这种说法,总是嘲笑的说“夸张了夸张了不至于不至于”。直到——我那天在某个豪宅小区底商的茶餐厅吃了午饭:哇!怎么做到的!怎么可以每一样都难吃出新的高度!怎么可以连冻鸳鸯都难喝到这种程度!怎么可以做到这么难吃还没有倒闭!
我真切的体会到了那种很生气很郁闷的情绪。人生悲剧之一就是真实情形和你的想象不符,并且更糟。越是细小的事情,越容易戳中肺管子。那意思就是,我就想要这么细微的一点点安慰都不肯给我吗?你们的黯然销魂饭真的是想让人黯然销魂嘛!
因为没有被安慰到,因为浪费了宝贵的热量额度,因为难吃还贵,还因为别人的习以为常是我们要特别努力才能抵达的地方。气到想哭。
在北京,一日三餐,不留神就能被气哭两回。
更何况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要是刚刚从成都长沙广州杭州之类的地方旅行回来,味觉的反差就能致郁,结账的时候再致郁一次。三里屯四十八块一碗的豌杂面,勉强复刻了神韵的时候,想到在成都可以让四个人都吃得高高兴兴……怪不得我有一个朋友一生气真的搬去了成都。
要讲北京是美食荒漠,不光我朋友圈里的各位美食家不答应,我自己也是不大认同的。一堆米其林黑珍珠拽到脸上,还有一堆小众私厨高端会所加驻京办拽到脸上,你非要说北京难吃,就证明你没见过啥世面。
可要说北京好吃,你再问一嗓子:那谁家的炸酱面最好吃呀?!那高赞回答肯定是:我家的/我妈家的/我奶奶做的。连个馆子名儿都不肯给我。
我也就凭着自己是个北京人,才敢理智客观的骂骂咧咧:北京的难吃,是一种“日常的难吃”。也是一种“薛定谔的难吃”。还是一种“深一脚浅一脚”的难吃。
首先,北京还是有很多好吃的。要么成本太高,要么时间成本太高。你要么就去吃数得出名号的那些贵价高级餐厅,要么就穿城走巷大老远的去某家排队,要么就要花时间去问朋友、看点评,筛出新的好吃馆子。
还有一些熟悉的小馆子,相同口味的朋友互相推荐的地方,新开的某些知名店铺,其实都还行。这是你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经过很多次筛选、经过很多次实践留存的美好。换句话说,为了吃顿好的,你也是付出过的。
所谓“日常的难吃”,就是说如果你不做功课、不咨询饭搭子,想随便走进一家馆子,想随便点一份外卖,或者就想吃点特别家常的简单的,大概率会踩雷,泪流满面。
薛定谔式难吃,则意味着今天好吃,可能明天就不好吃了。
但你觉得它不行了,可能又变得好吃了。取决于厨师的心情,或者被顾客流量冲刷的程度。在北京,每一家馆子都是崭新的,它可能和你上次去的时候口味变化非常大,根本不敢拍着胸脯跟朋友打包票说我带你去一个“我的定点餐厅”,而是小心翼翼的说“这家还挺稳定的咱们去吧”。
所谓深一脚浅一脚,就是这种感受吧。今天吃到了某家餐厅新鲜空运的好食材,搭配很好的酒,高高兴兴回家了;明天吃了一桌巨难吃的饭,花了很多钱还丢了人;偶尔吃到了惊为天人的胡同料理;但稍一疏忽又吃到了让人气愤崩溃的网红餐厅……就是稍一疏忽就掉坑里的感觉。
我从成都回来之后,郁闷了好几天。天天有踩坑感。我觉得让人开心的美食城市有一个特点,无论他们有多么牛逼的菜系或者烹饪手段,或者多么悠久的文化,能让人开心的,始终是“平民美食”这一趴拿捏得稳稳当当。
无论是叹早茶还是去个面馆,吃个海鲜排档还是蹲个烧烤摊,小炒或者粥汤面饭,各地都有自己特别有精气神的一部分。在很多城市,你看一家馆子看着还行,里面也有客人,走进去吃大部分情况下都还不错。但咱母们北京,不熟悉的馆子不敢轻易进去,要么听朋友推荐过的,要么站在门口仔细读过点评的,否则我跟这玩儿扫雷游戏呢。
北京的“难吃”,
就是欠缺在“平民美食”这一部分。
除非你生活在二环里的老城区,要不早上想吃个豆浆油条都挺费劲的。你随便去公司楼下的饭馆,或晚上点个附近的外卖,每次打开的心情都跟开盲盒一样。吃对了是意外之喜,吃不对就内心爆炸。
平民美食,日常好吃。可能讲的是一种生活状态:在一个生活节奏不快也不慢的地方,物价和房租都没那么高,这地方还物产丰富,一年四季大致都有对应节令的蔬果瓜菜,最好还有江河湖,河鲜们也平易近人,大家心态都放松,从吃的人到做的人,愿意花功夫费力气,也都有身为匠人或吃客的底线。
那你反过来再想想北京:庞大梦想城市,讲的是努力卷起来然后发达,咖啡馆里盘资源渠道的比喝咖啡的人多,加上大北方应季食材就那么多,这本来就不是一个讲生活、讲美食的地界儿。但北京有一个地方还不错,就是足够多元,全国各地美食来了,基本竭力保持原味,因为异乡客的数量也足够大不必屈服本地口味。但遗憾的是往往还是输在食材新鲜程度和调味料上。
我最近一次又吃哭了——是因为特别饿的时候走进一家城中时尚餐厅点了一份九十八块的和牛炒饭,边吃边想重庆火锅那十八块一份的炒饭,边想我为什么这么冤,边想这餐厅为什么这么敢。这——就是我的日常。
前不久,我和朋友们又去成都浪了几天。密集的吃了各种好吃的馆子和小吃。这次回来之后,大家一起抑郁了,觉得回来之后吃啥都吃不明白、整不清楚,还多花了好多钱。
然后我们拉了个群,捋顺了一下心态:就如前面所说,一座城市在你心中是有定位的。北京就是一个努力奋斗的地方,这里有更多的梦想和野心,也有更多的资源和学习的渠道,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就不是让你享受的地方。一旦你有了这样的认知,吃什么,就不重要了。
吃太好会瓦解我们的斗志哒!
然后我们整理出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呢,就应该在北京好好赚钱,节食减肥,健康奋斗。然后一有时间,就赶紧跑出去!去成都!去潮汕!去江南!去长沙贵阳!去内蒙!吃回来!
这么一想,心里就平衡多了。感觉自己格局更大了。
接下来总结一个在北京吃饭不哭的tips吧!
1
尽量自己做饭,别点外卖。
2
吃食材本身还可以的、不需要太多加工工序的。比如烤肉、涮肉、火锅。基本上再难吃也有限。
3
列一个精简的不踩雷餐厅名单,根据人均依次排列。含:招待客户、外地亲友、闺蜜聚会、解压泄愤小吃店。(在这里,烤鸭是可以接受的,北京著名的几家烤鸭现在真的还行)
4
西餐和日料相比很多城市还是可以的(当然也没比过上海),沙拉让我得到内心平静。
5
吃一些没那么时令的永恒经典食材:土豆、白菜、面条。我大北方已经把这几种食材做到炉火纯青,口味虽然各有千秋,但起码不会哭出来。
6
认清形势,放弃幻想。时不时的飞出去吃吧!这样回来又能以减肥的名义撑一阵子了!
文|庄雅婷
图|作者供图,部分来自网络
·the end·
·一大口美食榜·